上海周家渡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是集日间照料、健康管理、文体娱乐于一体的高科技网红养老打卡点。上海市政协委员视察时除了称赞,也提出了难以推广复制的问题。
智能机器人热情相迎、“分钟诊所”快速检测血脂血压、零距离体验增能样板间的各色5G智能养老辅具……上海周家渡这个养老机构确实高端大气上档次,然而正如政协委员所说,从经济角度看,要把这样的养老机构推广复制到全市层面,显然有难度。政协委员还认为,面对高度老龄化率,公办养老机构的设立更应定位为一个帮助失能老人料理生活起居的地方,将更多生活难以自理、最需要帮助的老年人纳入服务范围。
政协委员提出的问题,其意义远超上海一地。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3亿人,占总人口的16.7%,65岁以上人口达1.5亿人,占10.8%,“银发浪潮”扑面而来,养老需求与日俱增。我国的养老事业,在现阶段显然处于一个需要雪中送炭的阶段,当务之急是建设普惠型的养老机构,只能走面向大多数老人的“小康化”。豪华养老机构该不该办,当然不是问题──真正值得议论的是,乃是不能由公共财政来办。高端养老机构只能交给社会资本去办,满足“富老头”的特需服务。
公办养老机构应正本清源,要做的是“保基本、兜底线”,即提供救助性和保障性的基本养老服务。首先是定位上明确“小康化”,无论是养老设施还是收费价格,都要与大多数老人的经济条件相适应,不能“未富先豪”。第二则是在资源上向困难老人倾斜,应进行入住资格评估,公布轮候情况,确保公平公正。公办养老机构的建设要和国情接轨,当然可以立典型当样板,但这个典型不能是为了门面和政绩而“吃小灶”养出的“盆景”,而必须是可学、可及、可复制、可以在大田推广的“良种”。